这次比赛,温之和果然输给了程经迩。
据老师们说,他们对温之和的作品也很是欣赏,只不过他写的太简单了,唯一笔画多一点的“为”还被他写成了简体,难度系数直线下降,所以给不了高分。
但虽这样,温之和的作品仍是被展出了,和程经迩的一起。
程经迩作为一等奖的代表,温之和则是代表二等奖,两人的作品一上一下并列展出在宣传栏。
程经迩以为这个书法作品是不会展出的,因为它很大,一幅就占了小半个黑板,两三幅一来,就直接把整块黑板都占据了。
但某天吃完饭回教室时,却猛然看到了它。
她不免驻足观看。
虽然诞生于她笔下,但同一幅作品,展现在宣传栏内和仅摊在开自己眼前,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。
程经迩看着自己的字,不知为何有一种陌生感。
这字一点一竖,一横一捺都出自她手,但站在宣传栏前,隔着玻璃看自己的作品,总觉得它好遥远,不像是自己写的,而像每个字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。
她目光下移,想看看温之和的字是否也给她这样的陌生感。
但看到温之和的字,程经迩却又觉得熟悉无比。
温之和的字有他自己的“脾气”。他写横时,起笔的那一“波”总喜欢往上一挑,所以他的“蚕头”不像其他人的一样圆润,而是会向上突出一点,看起来像有笔锋。写撇的时候则喜欢弯得特别圆,看起来像一轮弯月……程经迩看他的作品就能大概想象到他是怎样起笔、落笔的。
上上下下对比两幅作品,程经迩只觉得太奇怪了,自己的作品看起来陌生无比,像是别人写的;别人的作品看起来却熟悉无比,像是自己写的。怎么会有这样的事?
程经迩静静看着两幅作品,驻足的时间不由得长了些。
她在想些什么呢?其实什么都没想,只是任由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驰骋大脑。
如果有手机,她应该会拿出来郑重其事地拍两张照片,但那时没有,她只能用双眼描绘,用大脑记住这一刻。
*
初一的记忆是绿色的,是鲜活的,但到了初二,这份色彩就褪色了。
初二下半学期,中考的压力提前迫近,老师虽没明说,但年级传达出的意思就是:从现在开始,学生们要把所有心思用在学习上,初二下学期是承前启后的一学期,也是扎实基础最后的机会,往后是会弯道超车,还是成绩滑铁卢,这个学期至关重要。
所以在所有老师心照不宣的安排下,课外活动、精彩纷呈的比赛、表演,都默然退出了学习舞台,唯二剩下的娱乐项目,只有每天必备的晨跑,和雷打不动的广播体操。
而程经迩和温之和的交流也从初一偶尔见到时的几句交谈,变成了现在的点头一笑。
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。分在不同班级,交流变少,各自有了新的朋友圈,但两人间无新的记忆,昔日的同学情必然会难以维系。
不过两人在同一学校,虽交流变少,但仍能偶遇。
比较常偶遇的时间是在晨跑。
只要不是下雨下雪,学校每天都会安排晨跑。每个班级排成四排,呈方阵队形跑,为了保证队伍的整齐度和美观性,每个队里面还要有两人压阵,跑道最里、最外侧各一个。
这两个压阵的人基本从班干部中挑选。一班中,在最外侧压阵的那个经常是作为班长的程经迩。
400米一圈的跑道,每天早上绕着跑3圈,每圈基本要在三分钟左右完成。
这个强度,跑道最里侧的同学完成起来可能很轻松,但最外侧的程经迩却是相当吃力。
她本就不是擅长运动的人。
小学时,运动会中有个五项全能没人报名,班主任就把程经迩的名字填了上去。
程经迩知道后没说什么,顶着前晚没睡好,倔强翘起来的飞机头刘海,淡定地去比赛了。
她溜溜地把五个项目都去了一遍,闷声不响地得了一一一一一个倒数第一回来。
老师惊呆了,他每每在分数榜中寻找,次次都在最后一名那儿看到程经迩。他心想,这不能,不应该……但程经迩用实际行动告诉他,一切皆有可能。
初中就更不用说,为了填补1500米长跑没人跑的空缺,程经迩自己顶了上去,撑着一口气摸着倒数的边跑完后,她就地瘫倒,整个人不管是身还是心,都实打实地颓了十几天。
现在为了压阵,她算是动用了全部的运动细胞,每次跑步前都是深吸一口气,咬紧牙关跑完。
有一天,当她终于跑完,弯腰,双手撑着大腿气喘吁吁时,突然看到温之和与两三个同学悠哉游哉地从一边的小树林中冒出来,准备跑回自己班里。
程经迩:!!!
还可以这样?
他们溜得如此熟练,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事儿了,但程经迩是第一次发现,两人的目光隔着几十米对视,大概是程经迩眼中的疑惑太实质,那天温之和逃回队伍的步伐都慢了。
程经迩不可置信地用眼神问他:你为什么不跑步?
温之和明明白白地用眼神回复:啊…你为什么跑得这么累?你不知道跑步是可以中场休息的吗?
十几秒的对视传递出来的信息,让程经迩在心中直呼“他不要脸!”。
大概是她用眼睛骂得很脏,静默几秒后,温之和先一步移开了视线,混进了班级队伍里。
这一次被她逮到后,程经迩每天晨跑时就多留意了温之和一番。
他也不是次次逃跑,在七班轮到他压阵时,他会乖乖跑,其他时间,两三个星期里,基本会逃个两三天。
发现这一秘密,在晨跑操场上找温之和成了程经迩某段时间的乐趣。
他会从不同方位的树林猫着腰钻出来,每次都带着两三个同学,几人左顾右盼,鬼鬼祟祟钻进班级群,而七班的所有同学都一脸麻木,似对他们这样的逃跑行为已经看淡。
心理上唾弃,生理上眼红的程经迩每次看到,都会在心里呐喊:为什么7班压阵的人是轮换的,而我们班的却是固定的?我也好想逃跑啊!
*
除了在操场上偶遇,食堂也是经常偶遇的地点。
为了方便管理,食堂中每块都划分了班级。和教学楼的排布一样,一班和七班就在隔壁,两班只隔了一个过道。
食堂不大,站在原地转一圈就能看到全貌,对于他们这种相邻的,更是扭个头就能看到对方。
所以程经迩总能看到温之和。
他吃饭有固定搭子,两人面对面而坐,吃饭时话不多,吃的时候很专注,很认真,看起来斯斯文文的。一般是他先吃完,吃完后会等搭子一会儿,等对方吃完了,两人再一起把餐盘交到回收处。
有时她和温之和前后脚吃完,就会前后脚走在回教室的路上。
偶尔看到对方了,他们就互相抬个眼,挑个眉示意一下。因为身边都有自己的吃饭搭子,搭子们互相不认识,他们不好大声打招呼,只能如此。
当程经迩看到他,但他未看到程经迩时,她会当没看见,不会主动打扰。
程经迩觉得挺好玩的,像连连看,两人的偶遇像随机分布的色块,视线对上了,相当于是同色系连上了,视线未对上,就是没连上。
对视一次时,程经迩就会在心中宣布:“连接成功!又消除一对!”
*
第三个经常偶遇的地点,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室了。
老师办公室在二楼西边,所有任课老师的工位都在一起,程经迩和温之和分任各自班级的语文与数学课代表,上交作业或拿试卷时就会遇到。
一般看到了也就点个头了事,课间时间短,回教室还要分发作业,没什么时间闲聊,当然…就算有时间,也没有话题闲聊。
不过在这样乏善可陈的点头示意中,程经迩仍抓到一抹独特的记忆。
在老师办公室门口,他捧着一叠课本出来,她双手空空进去。
他看到她时,侧身相让,对视间,程经迩不自觉微笑了一下。
温之和接收到这抹笑容,却没回应,而是转头和身后的同学说道:“你先赶紧回去吧,记得告诉程经迩,说刘老师有事找他。”
程经迩听到时,心“咯噔”一跳……
温之和发现口误,马上改口,“呃…刘思和。你快回去告诉刘思和,刘老师有事找,让他赶紧过来。”
他说完话,一回头,程经迩已经和他擦肩而过。
这是他第二次口误。
第一次口误时,在书法比赛的场地门口,程经迩听到时心中有一丝异样掠过,但她未曾尝试捕捉。
这一次口误,无需捕捉,她已分明听到一个声音。
像是溪流中的一滴清水,“啪嗒”一下滴在石头上。声音轻得微不足道,但她仍然听见,不仅听见,小小的一滴水却像是引发了一场震颤,她的四肢都被这小小的震颤,震得麻木……